【端午】過節有講究!家長要做「1紅2白」給小孩吃 寓意避五毒能平安過苦夏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被百姓看作是一年中的四大節日之一。

端午,並不是起源於祭奠屈原,而是來自更早的上古時期,古人在仲夏「端午」之夜夜觀星宿時發現,「蒼龍七宿」升至正南中天,乃為「飛龍在天」的吉兆,故古人就有在這天「祭龍」的習俗,這裡的「端午」字面意思就是「初五」(端在古漢語中就是初始,開頭的意思),所以這五月初五端午節起初就是為了祭龍保安康的節日。


Advertisements

後來陸陸續續的一些歷史名人都與端午產生了聯繫,比如伍子胥,介子推,曹娥,陳臨,馬援等等,最著名的還是楚國的屈原,有說法古人也將端午這天叫做「詩人節」,而屈原因為國破家亡而心灰意冷,在端午這天寫下最後一首詩便投汨羅江自盡,百姓們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來到汨羅江邊紀念他,久而久之端午紀念屈原的風俗便一直流傳下來。


Advertisements

人們在這天要包粽子,吃粽子,吃五黃,掛艾草,佩香囊,目的除了寄託對先人的思念,還有避五毒,讓身體健康之意,經過不斷的流傳和演變,端午節中也出現了很多針對孩童的風俗,比如我的老家在這天要用艾草水給小朋友洗澡,給小朋友戴香囊,系絨線,掛蛋袋,都是為了保佑小朋友避五毒身體健康順利過苦夏的。

這其中有3樣美食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因為小時候感覺它們並不好吃,但是端午那天,家人卻是威逼利誘讓你吃幾口,不知你們都有這樣的習俗沒有,下面為大家介紹這傳統「1紅2白」的美食給大家。

一白:煮大蒜

小時候上學端午節只放半天假,中午到家後,水煮大蒜已經準備好了,而且我告訴你,這是特意為家中小朋友準備的,而且必須在中午就吃下去。這個習俗從何而來,且聽我一一道來。

Advertisements


相傳,唐朝某個地方的縣令有個兒子喚作「得福」,只可惜在「得福」十歲時並沒有得來福氣,生了重病,每天躥稀十幾次,整個人面黃肌瘦的就要奄奄一息,試遍良藥無數也不得救,但是天無絕人之路,就在端午那天,一位鄉野郎中獻上秘葯一方,沒有什麼複雜的,就是吃一碗「蒸獨蒜」,縣令怕蒸大蒜味道不好,兒子不肯吃,還特意撒上紅糖和香油,沒想到得福吃了幾次後,病情竟然奇迹轉輕了,而後便慢慢康復了。

Advertisements


這吃「蒸獨蒜」的事情轉而傳開後,便在民間流傳下來,一直到現在農村地區仍有端午給小孩吃蒸獨蒜的習俗,雖然一些疾病在現代有更加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給小孩吃蒸大蒜的習俗卻是寄託著家長對後代能健康成長的美好期盼。


Advertisements

大蒜有的地方是蒸,有的地方習俗是煮,也有是「烤」的,而且以「獨頭蒜」最好,因為「獨」的諧音是「毒」,亦有吃大蒜避「五毒」的寓意,但是光這麼吃煮大蒜味道確實難以下咽,故就有蘸白糖,紅糖,淋香油的吃法,怎麼樣你要不要給孩子們試一試。

二白:煮雞蛋

端午節,我們本地的農村煮雞蛋有講究,一定要將雞蛋和大蒜一同煮,有時還要加幾片艾葉同煮,這樣才可以更徹底地避「五毒」,再和粽子一同擺上桌,等待家中小朋友來吃。


Advertisements

除了讓家中小孩吃水煮蛋,還要用五顏六色的毛線編織一個網袋,將雞蛋裝進去掛在小朋友的脖子上,寓意「逢凶化吉,平安無事」。閑來無事時,還會用網兜裡的雞蛋來「斗蛋」,誰的先破誰就輸,在那個年代算是個樂趣了。


Advertisements

其實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水平有限,沒有更好的東西給孩子們吃,而這雞蛋在農村絕對是最好的補品,所以每到重要節日,特別是端午節,處在苦夏之中,給家中小孩吃雞蛋來補充更多的營養,讓小孩能夠更好的應對酷暑,平平安安的過夏天。

所以有這麼美好寓意的「水煮蛋」一定要讓孩子們吃一吃。

一紅:紅莧菜

聽說現在端午吃的5紅中就有紅莧菜,其他的四紅有烤鴨,龍蝦,鴨蛋,雄黃酒。烤鴨和龍蝦太貴,小時候不容易吃到,鴨蛋和紅莧菜倒是可以吃得到,而且紅莧菜在農村是隨處可見,吃起來也比較方便。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